更多内容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承德历史(红色)文化研究会"和"弘扬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精神

承德红色文化研究会
联系人:尚老师
手机:13903140406
电话:2160559
联系人:尹老师
手机:18631496888
官方抖音:shangyongli2

当前位置:塞罕坝精神_塞罕坝红色文化_塞罕坝红色教育_塞罕坝红色教育培训-承德历史(红色)文化研究会 >> 塞罕坝精神 >> 感人事迹 >> 浏览文章


闫晓娟----无私奉献,用真诚挚爱呵护绿色家园

日期:2021年11月18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我叫闫晓娟,是塞罕坝森林旅游开发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作为塞罕坝女性的代表,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无私奉献,用真情挚爱呵护绿色家园"。
       我的爸爸1962年从承德农校毕业后,就分配到塞罕坝工作,是林场369名创业者之一。1967年妈妈和爸爸结了婚,也来到了塞罕坝。随后几年,两个哥哥和我相继出生,我们可以说是塞罕坝的"林二代"。那时候爸爸整天忙于造林,经常早出晚归,有时一连好几天不能回家。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全部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有时候还要在林场千点零活贴补家用。直到现在,我仍然清楚的记得妈妈用她那瘦弱的身体,拖着枝柴在山区的路上吃力行走的样子,在昏暗的油灯下给我们一家人缝缝补补的身影,背着我在烈日下的苗圃地里挖土、拔草的场景。
       1977年10月,塞罕坝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雨凇灾害。当时眼瞅着成片的林子被冰压倒,很多人都心、疼的掉泪了。妈妈也参加了那场心情沉重的生产自救活动。当时由于坡陡路滑,在往山下拖断木时被木头砸断了左腿,顿时家里的"半边天"塌了......妈妈在养伤期间,我们几个孩子没人管,两个哥哥被送到姥姥家,刚满4岁的我每天就跟着上山造林的爸爸,爸爸工作时就把我自己放在造林地的窝棚里,饿了就啃棒面干粮,渴了就喝几口化好的雪水。记得有一次,窝棚里突然窜出只大老鼠,把我吓得跑出来哇哇大哭,我边哭着边在山上寻找爸爸,走着走着迷了路,后来幸亏遇到好心人把我送回了家,到了家拖着伤腿的妈妈抱过还在抽泣的我一边责怪爸爸一边哭,那还是我第一次看见乐观开朗的妈妈哭了。从那以后他*的腿落下了残疾,左腿上留下了两条近一尺长的手术疤痕,走起路来有点跋,但妈妈依然乐观的为家里、为工作忙碌着。正当我和二哥就要参加工作、能替她分担点儿什么的时候,1995年,年仅46岁的妈妈由于积劳成疾,带着对我们兄妹的牵挂和对这片绿土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给我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到现在我始终记着妈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她说: "女孩子不能整天愁眉苦脸的,那样会给家里带来晦气。"当时,我还不明白这话的含义,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明白,妈妈是在教给我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为务林人的后代,对塞罕坝.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血脉情愫,中专毕业后,我也满怀激情地成为了一名林业工作者。虽然从小我就亲眼见证了他*的劳苦,可直到在林场上班成了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做一名塞罕坝女人的艰辛与不易,对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更是刻骨铭心。
       我场林业技术能手邓宝珠的妻子马贵兰,是一个善良纯朴的女人。从1976年结婚后就和丈夫两地分居,她一个人在农村老家既要抚养年幼的孩子,又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非常不容易。由于林场生产任务重,邓宝珠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回家要翻过两座山,步行100多里,光在路上的时间就需要整整两天。1980年,邓宝珠调任坝梁营林区主任,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马贵兰带着4岁的孩子从老家来到塞罕坝,住进了营林区,这一住就是十一年。十一年间,住土坯房,点煤油灯,到一里以外的山下挑水给职工做饭,但她始终没有一句怨言。1994年,马贵兰跟着邓宝珠在莫里莫营林区的时候,为了保证造林成活率,邓宝珠利用营林区的空闲地儿开设了小型苗圃。为了省钱,妻子马贵兰主动承担起了苗圃的浇水、除草等日常培育养护工作,可她却从没向林场要过一分钱。有人不理解,她却说: "什么钱不钱的,只要宝珠干得好就行了,我搭把手没啥。"尽管她不是林场职工,可她早已经把林业生产当成是自己家的事了。
       三道河口林场,是塞罕坝林场的6个基层林场当中最偏僻、交通最不方便的地方,在食堂就餐的职工多,后勤服务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宋晓丽等三人女子炊事组,为了让职工能吃好,可没少用心思。他们把每一位职工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都装在自己的心里,努力在饭菜的品种和花样上下功夫,每周还包顿饺子,想方设法让职工吃好。特别是在防火期内,很多职工3、4个月不能回家,有时候职工家属带着孩子来探亲,她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热情周到,专门为孩子蒸鸡蛋糕、煮米粥,做一些适合孩子吃的饭菜,用女人特有的细腻、周到让他们感受到林场大家庭的温暖。 
 
       为了确保百万亩林海的防火安全,全场共设有9个夫妻望火楼。到了防火期,他们一上山就是几个月,像陈锐军夫妇、赵福洲和妻子陈秀玲、刘军和妻子齐淑艳、孟庆林和妻子董建琴等夫妻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每隔15分钟一次的瞪望报告,这种简单而繁杂的工作让他们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单寂寞、艰难困苦。赵福洲和妻子陈秀玲驻守的望火楼因山高坡陡,每到冬季就一直饮用积雪融水。1983年11月的一天,赵福洲外出巡查火情,已经怀孕7个月的妻子陈秀玲清理沉淀在缸里的泥土和树叶时,被缸沿儿挤压了腹中的胎儿。赵福洲回来看到妻子疼痛难忍,立刻就向林场打了求助电话,林场紧急派职工用门板把陈秀玲抬下山,再用汽车送往医院,由于山高坡陡,雪大路滑,经过7个多小时陈秀玲才被送到医院,当时已是凌晨一点半,孩子最终没有保住。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望火楼的很多家庭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由于远离人群缺乏交流,初景梅的儿子8岁了说话还不清楚。董建琴在学校寄宿的儿子高烧近40度,仍坚持不让老师给父母打电话,因为孩子知道,即使打了电话父母也下不了山,只能让他们更揪心、更着急 正是由于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五十多年来,940平方公里的塞罕坝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有人说,选择了林业就选择了艰辛,选择了塞罕坝就选择了付出,而对于我们这些在塞罕坝成家的女人来说,能够兼顾相夫教子、尽贤尽孝那简直是一种奢望。为了这份绿色的事业,和这个绿色的家园,不知有多少个家属随丈夫东迁西走,不知有多少个妻子在一方苦守,默默支持已经成为她们的信念,体谅理解已经成为她们的习惯。她们默默无闻,却是一线务林人的坚强后盾,他们虽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自己的行动支撑起塞罕坝的"半边天"。并于1997年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他也在基层林场工作,工作起来经常早出晚归的,所以照顾家庭的责任都由我一个人担着,但我依然觉得很幸福。塞罕坝给了我爱情,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给了我一份热爱的事业。作为塞罕坝职工的家属,虽然我们远离都市的繁华,没有很多人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少有家人团聚的温馨与浪漫,但我们知道,嫁给了塞罕坝的职工就等于嫁给了塞罕坝。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定的家、一个稳定的后方、一个温馨的港湾,累的时候能在这里栖息,苦的时候能从这里靠岸。作为塞罕坝职工的女儿、妻子,我也会像我的妈妈一样当一名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用我无私的奉献为塞罕坝的明天增添一份更加美丽的色彩,用真情挚爱呵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上一篇新闻:于士涛----勇于担当,做新时代塞罕坝人
下一篇新闻:孟继芝----不幸而又有幸的人生
更多内容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承德红色文化研究会"和"弘扬塞罕坝精神"

联系人:尚老师   手机:13903140406    电话:2160559
联系人:尹老师   手机:18631496888
官方抖音:shangyongli2
Copyright © 承德历史(红色)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