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于士涛,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第三代务林人。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勇于担当,做新时代塞罕坝人”。
我的家在河北定州,从小没见过大山。2001年我考取了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在校期间,听老师讲:在我省最北部有个塞罕坝机械林场,是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也是我们林业人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理想的大舞台,后来,又在网上看到了塞罕坝许多秀美、绚丽的自然风光。从那时起,我就下定了决心,毕业后一定要到塞罕坝,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2005年10月,通过了层层招聘选拔,我如愿来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
初到坝上,总场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专门带着我们参观了所辖的6个林场。金秋的塞罕坝,万顷林海五彩斑谰、层林尽染,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走,满目美景令我们同行的5名大学生心旷神抬,驱车整整3天都没有跑遍这浩瀚无际、波澜壮阔的林海,深深地震撼了我,当听说这上百万亩森林是老前辈们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用他们的青春、血汗、智慧在茫茫荒原上一棵棵、一亩亩悉心培育出来的,我更加震惊了;在塞罕坝展览馆里,听到了老前辈们爬冰卧雪、挫而弥坚、楔而不舍的创业故事,我的心灵被折服了。当时我想,老前辈们是依靠什么样的力量,在这茫茫荒原上,执着地营造起这百万亩林海?后来我了解到是塞罕坝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就是这个精神支撑着他们创造出"人进沙退、绿荫蓝天"的伟大业绩。我默默承诺:要把我的精力和四年大学所学的知识全部释放到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上。
后来,我主动要求到最基层的营林区工作,塞罕坝千层板林场马蹄坑营林区施工员是我第一个岗位。刚开始的几天我感觉哪里都很新鲜,尽管天天早出晚归,不断重复着间伐树木、修枝打杈这种单调乏味的体力劳动,但仍然干劲十足。可是没过多久,在激情消退之后,随之而来的各种困难考验还是远远超过了我的心理预期,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我几乎无法承受。
特别是进入11月份后,塞罕坝的天就像发了疯的怪兽一样,西北风裹着雪花嗖嗖地刮起了白毛风,打在脸上像刀割一般,屋内外的温差达到了50多度,猫在屋里都觉得冷,去外面上个厕所都要下很大的决心。山上没有自来水,要到屋后的小河里挑,每挑一次水就要砸一次冰窟窿。由于我从小到大从没挑过水,加之雪大路滑,手脚冻的疼痛僵硬,所以经常是连人带桶摔到雪地里,水挑到屋里也就能落下半桶,感觉特别沮丧,特别心酸无助。冬季生产施工作业结束了,经常是我这个未成家的小伙子独自住在营林区。屋外,冰天雪地、寒风呼啸、荒芜人烟,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雪山;屋内,一个人、一张床,还有一张破旧的桌子,既没有电视,也没有说话的人,倍感孤单寂寞。每个漫长的冬夜,是我最想家、想念亲人的时候,孤零零的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只能默默地数着窗外的星星,有时候,数着数着天就亮了。来时的美好憧憬与残酷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一连串地冲进我的脑海,恨不得要马上逃离这个地方,甚至有好几次都打好背包,收拾好了行李。我反复问自己,当初怎么选择了到这里来工作?在去与留的矛盾中,我向父母倾诉,父母劝告我,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要能吃苦才会有出息,而且林业是你的本专业,只有在林业一线才能展示你的才能,发挥你的长处,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施展你的抱负,实现你的理想。 听了这些,我开始冷静下来,想想亲人们的话,想想老一辈塞罕坝人在那个环境恶劣、物质奇缺的茫茫高原营造起百万亩森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想想发生在他们身上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想想自己刚到塞罕坝时的默默承诺,我彻底打消了离开塞罕坝的念头,重新点燃了激情,重新找回了动力,从此,我决心紧握先辈们的绿色接力棒,全身心地投入到塞罕坝的建设中,努力为塞罕坝的绿色事业增砖添瓦、增光添彩。
2006年初,我被调到林场生产股工作,跟着一个叫顾殿江的老师傅一起。顾师傅50多岁,是指导基层林业施工作业的骨千,被称为林场的"活地图"。他对千层板林场276万亩经营面积内的每个小班的位置、面积、树种和生长状况,都能脱口而出,准确无误。我拜他为师,从他身上学习林场的实际施工技术,再与大学所学的知识相对照,将书本中的普遍理论与这个特殊林区施工作业技术更好地结合。就这样,我在干中学、学中干,在林业生产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突破,使自身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很快的成长为一名林业技术骨干。也是在林场这个大家庭的多年培养中增长了技能,提高了素质,在老同志们的传帮带下走向了成熟,自己也由一名林业技术员、生产股股长,逐步成长为一名林场的场长。而最值得高兴的,在我一遍遍讲述平凡的塞罕坝人创造出怎样的伟大业绩时,相恋多年的女友也被塞罕坝这个英雄的群体所感动,于2011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了塞罕坝。我在塞罕坝住了11年,这里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在这我不但收获了爱情,成了父亲,而且还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
几年来,我们经过不断积累、反复摸索、大胆创新,将大学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林区作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森林科学经营管理,实施森林数量和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确保实现增林扩绿。2011年5月我们开始了攻坚造林这个作业项目,攻坚造林就是在土壤贫瘩的石质阳坡上进行造林作业,地皮以下5厘米就是石头,造林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这种困难我们新一代塞罕坝人使用了很多超常措施:采用容器育苗、挖深坑大穴、异地取土回填、覆膜保水等方式方法进行造林,使成活率达到98%以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修油路、改标准化营林区等,毕竟这些建设不是我们的本行,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任务顺利完成,使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一大截。这就是我们新一代的塞罕坝人,能够付出和创新的一代人。
随着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和条件的逐渐改善,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和技术人才选择来到塞罕坝建功立业,在总场领导的大力支持鼓励下,我们组建了林场技术攻关骨干团队,积极开展了石质荒山和沙地的攻坚造林、大径级材培育等科研项目研究,为提升森林质量和提高生态功能积累经验;利用塞罕坝的气候、环境、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森林生态旅游、绿化苗木销售和承揽绿化工程等产业发展,整理出一套适合塞罕坝地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为全国森林经营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现在团队共有科技骨千人才300余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和我一样的年青人。他们有的直接工作在生产一线,有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真正承担起了建设塞罕坝的艰巨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让我们倍受鼓舞。作为新时代的塞罕坝人,建设塞罕坝的历史重任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肩上。我们深知岗位责任重大,未来将更加充满挑战与艰辛,我们一定会传承和发扬好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勇挑重担、追梦不止,用我们的青春和汗水去书写塞罕坝更加美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