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面积仅为933.3平方公里,林场的事迹之所以能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2017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做出了重要批示,2017年12月6日又获得了联合国环境署“地球卫士—激励与行动奖”;是因为这里在荒原沙丘上诞生了百万亩人工林海,把人迹罕至的荒漠打造成了华北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胜地。这里的建设者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用青春用热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生态文明建设篇章。而塞罕坝的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在书写这部鸿篇巨制中,用实际行动演绎了催人泪下的故事。
1989年12月24日,天空阴沉,寒风呜咽。上午10时左右,在承德市这座塞外山城的市医院里,一位慈祥的老人多想再看一眼这个美好的世界,特别是让他情牵梦绕的塞罕坝林海!他在亲人的焦急和悲恸中,把手指向北方,艰难而又微弱地说:“塞……罕……坝——”
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这是他在弥留之际留给亲人的遗嘱。
这位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参加革命的老人,为革命事业操劳了一生,他在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留下了这样的遗嘱。亲人们从他手指的方向,从“塞罕坝”三个字,已经明白了他的遗愿。
老伴姚秀娥心里更明白,丈夫王尚海病重期间,不只一次地说:“我这一生没有什么业绩,所欣慰的是和许多同志共同在塞罕坝创业,这也是我一生的最大光荣。我原打算离休后回塞罕坝护护林、看看山,可身体不允许了。我多想见到坝上的林海呀!我死后,告诉儿女们,一定把我的骨灰撒在塞罕坝的林海中。这样,也算是了却了我最大的心愿!”
回想这些话,面对安祥的丈夫,她怎不肝肠寸断,悲痛欲绝?提起塞罕坝林海,她便沉浸在那段与丈夫患难与共的岁月中。
你在塞罕坝工作13年,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林场建设。你不讲究吃,不讲究穿,13年你冬天上山始终穿着那件老白茬皮袄;你风里来、雨里去、雪里走,13年你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不是看文件就是去职工宿舍、食堂;你把工人当成兄弟和儿女,13年逢年过节你总是惦记着那些回不去家的工人们……
在你被“夺权”的两年里,你独自承受着身体的折磨,可回家后和孩子还是有说有笑;听到你深夜一声声沉重的叹息,我知道你的心在疼痛。抗战时期敌人悬赏你的人头,你未曾叹息过一声,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那些好战友、好青年在鸣不平呀!看到那种形势,我劝说我们回山西老家。你坚定地说,林场没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
王尚海,1921年出生,是山西李家庄人,自幼家贫,没读几年书,青年时期参加革命并加入党组织,曾在组织民兵参加抗日战争中,留下了不少出奇制胜的战斗故事。抗战胜利后到热河地区开辟根据地,曾任过围场县孟滦区委书记、农会主任,参加过围场县二次解放战争,是战争中30多名干部转移幸存的6人之一。解放后曾任围场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兼政委、县委第一书记兼政委等职务。1962年春天,塞罕坝春季机械造林成活率不足20%,林业部感到的领导班子问题的严重,于是决定组建过硬的党委领导班子,在承德地委的推荐下,把党委书记的目标锁定在承德地委委员、专署农业局长王尚海身上。这一年的8月15日,林业部通过中共承德地委通知,王尚海任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党委书记。
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位饱经沧桑的书记,喜欢读书看报,有一副好口才;开会作报告和讲话很少拿讲稿,却有条有理。那洪钟般的声音,时高时低、抑扬顿挫,再加上强有力的手势,极富有感染力。
噩耗传出,承德地区专署的党政领导来了,专署有关部门领导来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领导和职工代表来了。灵堂庄严肃穆,里里外外摆满了花圈,花圈上悬挂着挽联。王尚海安详地睡在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他还是那样淳朴、那样慈祥。“忆尚海创业塞罕坝功德无量,看今朝陨落绿宝石万古流芳”。这是中共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送的挽联。曾和王尚海在塞罕坝经历艰苦创业的不少同志,特意从外地赶来参加追悼会,他们看见这幅挽联引起了无限的追忆。
老书记呀,老书记,是你和第一任领导班子把来自18个省市的一大批创业者紧紧团结在一起,踏上创业里程的;是你当年和我们那些从城里来的大学生在山上一同睡窝棚、住马架、啃窝头、喝雪水,以实际行动感动了我们,才使我们在最艰苦的年代下决心留在塞罕坝的。
老书记,你还记得吗?我们同在一座窝棚住的时候,你总是睡在门口保护着我们。有一个夜晚骤然变冷,第二天早晨起来,你的头发、眉毛、胡子居然挂满了冰霜。
老书记,你还记得吗?有一部话剧叫《烈马河畔》,在林场的小礼堂里演出。剧中反映了一个搞资本主义的典型。他是一个生产队长,不带领社员学大寨,却到机械林场搞副业,还用两瓶酒贿赂林场干部。那意思好像社员不应该到林场栽树,林场的干部都吃贿赂。你看了提出抗议,他们却继续演出。你上台大发雷霆:“污蔑!这简直是污蔑!什么他妈搞资本主义,围场人民群众是我们造林的靠山!”。你那正义的愤怒制止了演出。
老书记,你还记得吗?1975年上级组织来了调令,你不愿离开挥洒过血汗的战场呀!然而,当你看到林场已经轰轰烈烈开展大规模造林的时候,你放心地到承德市工作了,连一个欢送会都没开。你搬家的时候,拉走的还是那些东西:一个书柜、两个箱子、炊具、行李……
老书记,你还记得吗?你调离林场后如同关心自己孩子成长一样关心林场发展。1977年10月,林场遭受雨雨凇灾害,你连夜打电话询问灾情,当你听说受灾面积达50万亩时,你的声音沙哑了,你分明是在流泪呀!1980年,林场遭受了特大的旱灾,你万分焦急,在百忙中又回到坝上察看旱情。
………
人们在哀乐声中向王尚海的遗体告别。
1989年12月30日,塞罕坝沉浸在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里,一片片晶莹剔透的雪花从天上慢慢飘落下来,好像从远方捎来的片片慰藉。在总场的小礼堂里,挤满了职工和家属,他们沉默而悲痛。王尚海长子王晓云捧着父亲的骨灰盒,次子王和平捧着父亲的遗像,向众人深深地鞠躬后,时任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宋志和含泪介绍了王尚海的生平。礼堂里,呜咽声声,泪如雨注。按照王尚海的遗嘱,人们将送这位老书记到马蹄坑营林区的林海中安息,那是他带领创业者走向成功的地方。全场数百名职工、家属自发地排成整齐的队伍,向离场区10多华里的马蹄坑走去。人们走在白亮亮的雪路上,寒风挟着雪花在哭诉,不时扑打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人们为送他们爱戴的老书记,已觉不出天气奇寒 。人们看到那笔直的落叶松、伟岸的云杉和苍翠的樟子松,想到和老书记生前共同工作生活的情景,仿佛看到了老书记的音容笑貌。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他那慈祥和善的目光,他那坚强自信的神态,时时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老书记,你没有走,你又回到了你亲自指挥造林的战场 ,回到了你挥洒汗水的地方,又回到了塞罕坝……你听,著名作家魏巍、浩然、李学鳌来看望你和场领导时,那饱含深情的诗句:“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正在林海中回荡……
王尚海的儿女们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在父亲曾经奋战过的林海中,从雪中挖扫出一块块土地,跪在地上撒下了他们父亲的骨灰。完成了他们敬爱父亲的遗愿。长子王晓云哽咽道:“爸,您已回归塞罕坝,回归森林;您的遗愿实现了,您安息吧!”
人们在森林中沉默着,大森林里一棵棵挺拔的松树在严寒中迎风而立。看,这不就是老书记的英灵么!老书记,你安息吧!你的品格已经汇入了塞罕坝广袤的林海,你的精神已同塞罕坝这片神奇的土地融为一体,化为一朵朵绿色的云,撑起一道道绿色的山峦……
老书记,你的灵魂正谛听阵阵松涛,潺潺溪水,啾啾鸟啼,呦呦鹿鸣;正注视盗伐者的斧锯,偷捕者的猎枪,麻痹者的火种;你将成为塞罕坝一名普通务林人,永远守望我们共同创建的绿色生态家园……
人们在风雪中久久不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