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内容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承德历史(红色)文化研究会"和"弘扬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精神

承德红色文化研究会
联系人:尚老师
手机:13903140406
电话:2160559
联系人:尹老师
手机:18631496888
官方抖音:shangyongli2

当前位置:塞罕坝精神_塞罕坝红色文化_塞罕坝红色教育_塞罕坝红色教育培训-承德历史(红色)文化研究会 >> 塞罕坝精神 >> 文史荟萃 >> 浏览文章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塞罕坝精神学习心得

日期:2021年11月18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初听塞罕坝,感觉有些拗口,查找资料才知道这个名字来自位于蒙古语,意思是“美丽的高岭”。这片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北部 的土地,历史上是康熙帝开辟的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曾经也有山美水美的好风景。然而由于开围放垦,森林草场被严重破坏,加上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前夕,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经由皇家猎苑蜕变成了沙地荒原。
1962年,国家林业部在此组建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三百六十九名热血青年从五湖四海汇聚塞罕坝,经过56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生态奇迹,也造就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称塞罕坝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号召全党全社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学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见贤思齐,躬身实践,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也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本人认为学习塞罕坝精神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忠于使命、勇于担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塞罕坝人始终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牢记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扎根荒原、世代坚守,用生命呵护绿色,用心血浇灌大地,创造了面积世界第一的人工林,为京津冀筑起一道生态屏障。他们舍小我为大我,舍生命为事业,舍物质享受为责任坚守的崇高品质,靠的就是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信念。我们要学习他们视使命如生命、化忠诚为坚守的崇高精神,勇挑重担、不辱使命。
二要肯于吃苦、敢于创新。惟其艰难,方显勇毅。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塞罕坝人不忘初心、不畏艰难、爬冰卧雪、吃糠咽菜、攻坚克难,不断科学创新、深入实践,解决了高寒地区林业机械化造林的难题,开创了多项林业实用新技术新方法。与之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我们不应该回避眼前一点小小的困难挫折,而是要提振精神、奋发向上、努力促进林科教、产学研的结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三要甘于奉献,勤于追求。不懈奋斗,方能致远。塞罕坝的林业工作者使“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原,变成森林覆盖率高达75.2%人工林,非一时一念之间、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们明白: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刻道理,并且甘愿为之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他们久久不息,驰之为功,才取得了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我们也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的追求,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诚然,和塞罕坝人相比,我们还要好多路要走。但塞罕坝精神正是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应当正视现实,踏实工作,淡对抛妻离子之憾,化作开山之力;克服背井离乡之苦,转为务林之情。抓住工作要点,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抓住转型发展,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创造生态红利。以学习塞罕坝精神为契机,培养和树立新时代的塞罕坝精神。               
 
上一篇新闻:梦想与信念
下一篇新闻:塞罕坝精神宣教中心
更多内容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承德红色文化研究会"和"弘扬塞罕坝精神"

联系人:尚老师   手机:13903140406    电话:2160559
联系人:尹老师   手机:18631496888
官方抖音:shangyongli2
Copyright © 承德历史(红色)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