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塞罕坝精神的体会
一个字:干。
二个字:主动。
三个字:让我来。
四个字:积极思考。
五个字:责任是我的。
六个字:有谁需要帮助。
七个字:目标一定会实现。
八个字:一切的工作为了爱。
九个字:我要成为多给予的人。
十个字:只有结果才能证明实力。
什么叫梦想?
朝思暮想、做梦都想、时刻都想,而且一想起就热血沸腾,那才叫梦想!
面对“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塞罕坝人就是要把沙漠挡在塞罕坝,把荒漠变绿洲的梦想,有了这样的梦想才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大幕。
塞罕坝气象记录: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年平均气温零下1.3℃;年均零下20℃以下低温天气达4个多月;年均无霜期64天;年均积雪期达7个月。
刚刚建场时,大家无处栖身,就住仓库、车库、马棚、搭窝棚、拉帐篷;没有食堂,就在院子里支个棚子,架上几口大锅,露天吃饭;缺少粮食,就吃全麸黑莜面加野菜;没有副食,就吃盐水煮莜麦粒,能吃上点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
塞罕坝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环境,使每位创业者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是梦想支撑着创业者们攻坚克难,才有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
什么叫信念?
经历过冷嘲热讽、人情冷漠、三番四次的跌倒打击、几乎绝望的境地且还咬牙前行,那才叫信念!
创业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极其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及连续造林失败,动摇了大家的信心, “林场下马、人员下坝”的说法随风而起。塞罕坝造林事业处在了生死存亡边缘!
第一代塞罕坝人在王尚海的带领下,在1962年面对因62、63年连续两年造林失败而刮起的“林场下马风”,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等领导同志坚定信念、牢记使命,于1964年春季,周密组织实施了马蹄坑机械造林大会战。当时参战的干部职工达60多人,调用了全场全部装备,攻克了苗木选优择壮、整地、保水运输、栽植等重重技术难关,用时2天,完成造林516亩。经多次调查,造林初植密度达333株/亩以上,春季放叶率达96.6%,秋季成活率达91%,翌年补植后保存率达99%。
马蹄坑会战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历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次战役,是创业者精神上的大丰收,不仅平息了“下马”风,教育了职工群众,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林场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1989年,遵照王尚海同志生前遗愿,老书记去世后的部分骨灰撒在了塞罕坝,与万顷林海同在。1991年,为纪念王尚海等老一代创业元勋的功绩,经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党委研究,决定将这片森林命名为“尚海纪念林”。这就是信念!
什么叫坚强?
经历过半夜抱头痛哭、经历过内心的孤寂与寒冷,而依然坚定初衷,那才叫坚强!
林场的建设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77年10月27至28日,林场遭遇了罕见的“雨凇”灾害,57万亩林地受灾,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压折,林场十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1980年,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 12万亩落叶松被旱死。塞罕坝人没有被灾害击垮,含着眼泪清理遭受天灾的受害林地,依靠自己的双手,重新造林,从头再来。面对打击而面不改色,纵然困难重重也微笑前进!这就是坚强!
什么叫团队?
一起经历过风雨洗礼、跌宕起伏、浴血奋战、荣辱与共、艰难困境,依然迎难而上,创造奇迹,那才叫团队!
1962年,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国营机械林场。一支年轻精干的创业队伍齐聚这里。这支队伍来自全国18个省市,共计369人,平均年龄不到24岁,就是这样的团队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这个奇迹。
我也是充满梦想和信念的人,学习塞罕坝精神让我坚定了我的梦想和信念,塞罕坝人能做到的我们今天也能够做到,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塞罕坝精神融入到工作、生活中,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