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内容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承德历史(红色)文化研究会"和"弘扬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精神

承德红色文化研究会
联系人:尚老师
手机:13903140406
电话:2160559
联系人:尹老师
手机:18631496888
官方抖音:shangyongli2

当前位置:塞罕坝精神_塞罕坝红色文化_塞罕坝红色教育_塞罕坝红色教育培训-承德历史(红色)文化研究会 >> 塞罕坝精神 >> 培训基地 >> 浏览文章


承德及塞罕坝机械林场简介

日期:2021年11月18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承德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地杰人灵,物产丰富! 
       距离承德市50公里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董存瑞烈士陵园是红色教育基地,距离承德市180公里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也是绿色发展教育的基地。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海拔1010-1940米,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气温-1.3℃,年均积雪169天,年均无霜期64天,年均降水量460毫米,属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寒温性大陆季风气候。
       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 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1962年2月,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确立了四项建场任务:(1)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级用材;(2)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3)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4)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
       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通过塞罕坝三代人56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林场下设6个分场,共有职工1979人,其中在职1178人。
       塞罕坝人历经56年艰苦奋战,在塞外荒原建成了百万亩林海,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先后被国家和河北省授予时代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有林场建设标兵、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河北省先进集体、感动河北十大人物群体、全国先进国营林场、全国科技兴林示范林场、中国沙产业十大先进单位、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国有林场等诸多荣誉称号。国家林业局在这里建立全国唯一的“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在此建立“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省林业厅在这里建立“艰苦创业教育基地” 等荣誉称号。世界最大人工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地球卫士奖”。地球卫士奖 这项国际最高荣誉花落中国史无前例。
       塞罕坝辉煌的建设成就,得到了国家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建场以来,先后有万里、田纪云、杨尚昆、邹家华、宋平、尉健行、回良玉、贺国强、李源潮、李长春、贾庆林、刘云山、刘奇葆、孟建柱、赵乐际、郭金龙等十多位国家领导人和包括刘子厚、高扬、叶连松、钮茂生、王旭东、白克明、季允石、张庆伟、赵克志等河北省领导以及历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和多位副局长在内的六十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到塞罕坝视察。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欢迎您来学习塞罕坝精神!春天您来塞罕坝,百花盛开树吐新绿;夏天您来塞罕坝,清爽适宜避暑胜地;秋天您来塞罕坝,色彩斑斓诗情画意;冬天您来塞罕坝,冰雪迷人纯洁无瑕!一年四季随时来体验学习塞罕坝精神!感受塞罕坝当年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上一篇新闻:培训师资简介
下一篇新闻:培训基地--尚海纪念林简介
更多内容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承德红色文化研究会"和"弘扬塞罕坝精神"

联系人:尚老师   手机:13903140406    电话:2160559
联系人:尹老师   手机:18631496888
官方抖音:shangyongli2
Copyright © 承德历史(红色)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