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重担一肩挑。2011年,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接力棒传到了田军的手中,面对三代务林人用血汗浇灌百万亩林海,他感觉到责任之重,重于泰山。
"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不是能耐,能够还祖宗的帐,留子孙的粮,那才是本事。"田军是第二代务林人,他的骨子里流淌着塞罕坝人的执着与坚毅。他要把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塞罕坝资源,作为自己不懈地追求。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塞罕坝的造林脚步从来没有停歇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林场现有的宜林地都种上了树。为了进一步增林扩绿,田军带领着大家在荒山沙地上、贫瘠山地上,展开了攻坚造林战,啃起了一块块"硬骨头"。
在这些地方造林谈何容易?稍不留神就会出现"一年绿二年黄,三年见阎王"的惨象。造林出身的田军和大伙儿想尽了办法,大穴鱼鳞坑整地、大规格容器苗造林、客土、浇水、覆土防风、覆膜保水等各种超常规的举措全都用上了,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培植着株株幼苗。
攻坚造林的资金是一道难迈的门槛。每亩地造林最高投资达到1300元钱,而国家项目投入只有300元钱,资金缺口巨大。田军深知只能勒紧裤腰带,靠自力更生才能解决问题。2011年以来,林场对每亩地追加了近800元的投入,共计自筹资金3600多万元。
风雨过后终是彩虹。他们依靠成熟的技术、严细的流程管理,使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98.9%和92.2%的历史最高值,累计造林5.1万亩,实现了造一片、阔一片、成林一片的既定目标。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的比率递增,森林资源保持优质、高效健康的增长。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绿色银行",一个巨大的森林资源宝库。
田军没有守着"绿色银行"享清福。他把"造林保护"和"生态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林业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绿色经济崛起。
田军"减法、加法"一起做,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木材产业曾经是林场的支柱产业,一度占全部收入的90%以上.他果断优化产业结构,将每年的正常木材采伐从15万立方米调减至9.4万立方米。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逐年大幅下降,2012年为66.3%,2013年为41.6%.
他依托塞罕坝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把森林旅游产业做精、做强;依托塞外风力资源优势,利用石质荒山、防火阻隔带为风电企业提供场;,以建设绿化苗木基地为重点,培育多品种、多梯度的绿化苗木;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
这一连串的"加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今,塞罕坝旅游、绿化苗木、风电占地补偿等年收入已突破亿元大关。它为森林经营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为资源的永续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善生态惠民生,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林区人民多年的期盼。为了让生态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职工,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着力解决塞罕坝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落后的人居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林区面貌焕然一新。自2013年开始,林场启动了全场30个标准化营林区建设项目。改造后的标准化营林区漂亮的外观与周边景色交相映衬;制式完备的办公设施让职工工作更加轻松自如;宾馆标准间式住宿设施、整体厨房、独立卫生间让职工生活更加舒适安逸;图书阅览室、娱乐设施、网络、电视让地处偏远的职工们不再孤独寂寞。筹集资金对望海楼和暖泉子望火楼进行了重建.对其与七个望火楼进行了改造升级,增加了外墙保温,更换了窗户,新装了暖气、室内卫生间,有条件的地方修建了深水井,将之前没有长电的望火楼通上了长电,瞭望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经过努力,塞罕坝机械林场实现了院落园林化,住宿宾馆化,办公现代化,如今,一线务林人过上了全新的生活。
2015年,林场又投资近500万元实施了通讯信息网络综合改造工程。工程完成后,各基层林场、营林区和望火楼甚至作业点,均能实现联通电视、电话、宽带光纤上网"三网融一"。坚守在一线的林场职工,彻底告别了几十年来信息封闭、娱乐匮乏的单调生活。
道路质量差,交通死角多,是长期以来来困扰塞罕坝发展的一道难题,近几年,林场筹措资金实施了路网建设。新建林路370公里,建设里程和投资规模超前15年的总和;养护林路2010公里次,2015年投资3855万元实施了总场至坝梁营林区20公里道路拓宽工程,以及总场场区主要道路和北岔检查站至坝梁营林区共13.4公里道路的"白改黑"工程。四通八达的林区道路,为沪林防火、森林经营以及旅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捷,有力助推着林场驶入绿色发展的"高速路"。
塞罕坝这颗绿色明珠,在田军当年的带领下焕发着迷人的光彩,继续演绎着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