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沙尘漫天,草木凋枯,鸦无栖处,人迹罕至”,这可能是塞罕坝第一批林场人刚去时所看到的场景,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第三代林场人正守望着这片由三代人的汗水所浇灌出的,被称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摄影家的天堂”的漫漫绿洲。三人成众,三木为森,塞罕坝是众人创造的百万亩森林奇迹。三代人,55年,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砥砺守业。
2010年6月,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将塞罕坝精神总结提炼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这20个字,而这区区20个字缩影了大部分塞罕坝人的一生。
这一生以“艰苦奋斗”为理想信念。“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乐在其中”,这是塞罕坝地窝子门框上的一副对联。“现在想想,那时是真的很苦,可当时并不觉得苦,因为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大伙儿有着共同的理想”,这是“六女上坝”的故事主人公陈彦娴老人所说。在当时,面对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没有医院的恶劣环境,他们并没有却步不前,而是迎难而上,背负着理想信念,日复一日,一棵接一棵地手植出一片林海。
这一生以“无私奉献”为精神支柱。张启恩作为原林业部造林司的工程师,听闻塞罕坝需要林业人才,便毅然放弃了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举家来到这荒无人烟之所。因为他知道既然选择了林业,就等于选择了清苦;既然选择了林业,就等于选择了奉献。十年树木,只求后人得以乘凉,也就不畏惧栽树所承受的艰辛了。
这一生以“科学求实”为工作态度。造就荒原绿海,本就是个关于土壤科学、林业技术的困难命题。从最开始的踏查,发现东部荒原上顽强挺立的“一棵松”,作为松树可在这里成活的科学见证,以“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造林,到现在牢固树立现代林业经营理念,“科技兴林”和“科技管护”相统一,这数百万亩的林海能够挺拔茂盛离不开塞罕坝人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
这一生以“爱岗敬业”为行为准则。“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内心对这个岗位、这个行业有所热爱,才会甘愿在如此清贫之地奉献一生。病虫害测报员袁中伟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很有乐趣,咱们每天可能会发现不同种类的虫子,进行及时地防治,大大减少了森林的损失。”正是这样的塞罕坝人一代代践行着钉钉子精神。
塞罕坝人用一生来谱写感人诗篇,用一生来诠释高尚精神。塞罕坝精神书写在大地上,滋养着林木,葱葱郁郁;塞罕坝精神铭刻在骨子里,支撑着众人,世世代代。